“不辭沉默鑄堅甲,甘獻年華逐紫煙,心事浩茫終不悔,春雷作伴圖尊嚴?!边@首七絕,是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、著名物理學家、優秀共產黨員陳能寬于1985年寫成的詩作,這也是他許身報國、無怨無悔的人生寫照。
1923年,陳能寬出生于湖南省張家界市的一個普通士紳家庭,這片土俗淳慈,崇文尚義的土地孕育出了他的靈智與情懷。1936年,他考入中學,每個學期都要步行130多公里到學校讀書,這充滿艱辛的每一步,造就了陳能寬不怕困難,踏實前進的可貴品質。
1942年,陳能寬中學畢業后,被保送到交通大學唐山工學院礦冶工程系,也就是今天西南交通大學材料學院的前身,大學生活給陳能寬打下扎實的研究基礎,經過四年的努力,于1946年圓滿完成學業。但是,戰亂后的中國百業凋敝,面對理想與現實嚴重脫節,陳能寬積極尋求出路,次年,他考上了由政府資助的自費留學,遠赴美國耶魯大學。在耶魯,陳能寬僅用兩年時間就順利獲得博士學位,享受著優渥的待遇,但他心中始終想得是,回到這片生他養他的祖國大地。
之后,隨著中美兩國在日內瓦達成“交換平民及留學生”協議,陳能寬夫婦沖破美國政府的重重干擾,帶著僅八個月大的兒子毅然回國。美國的同事對陳能寬急于回國很不理解:“美國的科研和生活條件這么好,你非走不可嗎?新中國那樣貧窮!”陳能寬回答:“科學家是有祖國的?!薄?/p>
回國后,陳能寬到中科院應用物理研究所工作。沉浸在實驗室之中的陳能寬,卻在1960年突然接到一個改變他人生軌跡的通知:調入二機部核武器研究所參加核武器研究。那時,我國的核武器研究堪稱白手起家。陳能寬受命擔任一個重要研究室的主任,負責兩項任務:設計爆轟波聚焦元件,測定特殊材料的狀態方程。這兩項任務都是核武器事業最為關鍵的組成部分。
他率領一幫不滿30歲的年輕人,來到北京遠郊古長城腳下一座炸藥試驗場,在臨時工號里開始了前期炸藥成型工藝試驗。陳能寬身先士卒,在熊熊燃燒的火堆旁,一站就是十幾個小時,“帳篷里面一口鋁鍋,拿它把炸藥熬化了,再做成滿足實驗條件的爆炸物”。就這樣,他硬是用土辦法澆鑄出了上千枚實驗炸藥部件。一次次改變配方,一次次試爆,白天試驗,夜間分析。經過兩年以來幾千次的試驗,“內爆法”的關鍵技術環節獲得驗證,陳能寬和他率領的這批年輕人取得了化工技術、材料狀態方程及實驗測試技術,等多方面關鍵技術的突破性進展,解決了一系列有實際應用價值的問題,在最短的時間內做出了我國第一顆原子彈所需的起爆元件。
在與世隔絕的試驗場,在風沙呼嘯的戈壁灘,陳能寬率領一支年輕的隊伍,向世界最尖端的技術發起挑戰。沒有試驗容器,就用鍋碗瓢盆;沒有計算機,就用算盤。難以想象,原子彈那數以萬計的精密數據,都是科學家們用手工算出來的。
晚上零下30度,進炸藥生產工房,陳能寬只能赤著腳,怕皮鞋帶沙子引起靜電,造成爆炸。他何嘗不知自己隨時面臨著生命危險,他給妻子寫信說:“如果我有什么不幸,你要想得開,當年我們拋棄洋房、轎車,帶著兒女們回國,正是為了讓祖國富強?!?/p>
1964年10月16日,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。這一東方巨響,震撼了整個世界。緊接著,陳能寬又投身到氫彈等核武器的攻關中。他常常鼓勵隊友:“我們消失這些年是值得的,可以為祖國寫篇大論文?!边@一年,他被任命為二機部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長,他進行了預定計劃的全尺寸爆轟模擬試驗,成功解決了核試驗前一系列內爆物理學與相關材料與工程問題,為我國首次核試驗鋪平了道路。那年,新疆羅布泊,強光閃耀,巨響轟鳴,一朵巨大的蘑菇云拔地而起,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。激動不已的陳能寬在現場即興賦詞一首:“東方巨響,大漠天蒼朗。云似蘑菇騰地長,人伴春雷鼓掌。歡呼成果崔巍,稱揚舉國雄飛。紙虎而今去矣,神州日月增輝?!?/p>
直到1986年,陳能寬同鄧稼先一起走進人民大會堂,接受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這一最高獎勵。人們才突然發現,消失了二十多年的陳能寬回來了。這25年,科技界以為他早已去世;這25年,對于妻兒,他只是個抽象的信箱號碼;這25年,他無數次手捧父母的照片,遙望家鄉的方向。
1989年,陳能寬終于回到了闊別已久的湖南老家。然而,他日思夜想的父母已不在了,大哥二哥也去世了,年過花甲的小妹抱著他泣不成聲:“哥,這么多年你都去哪兒了?咱媽生前那么疼你,臨走的時候一直在不停地喊著你的名字??!”陳能寬久久地跪在父母的墳頭,熱淚長流。
1999年,在人民大會堂,他和朱光亞、于敏等23位科學家一起,從時任總書記江澤民手中接過“兩彈一星”功勛獎章。在談到中國研制原子彈的意義時,陳能寬這樣說:“我個人有幸和國家需要的這項工作聯系在一起,雖然只是滄海一粟,但也聊以自慰?!?/p>
晚年的陳能寬繼續默默地奉獻著光和熱,直到2016年5月27日在北京逝世。
結語:
科技創新 為國為民:對于中國核武器人而言,原子彈的成功只是輝煌的起步。此后數十年間,以陳能寬為代表的科學家們轉戰草原、戈壁、大漠、深山,默默無聞、艱苦卓絕地探索世界尖端科技,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的核武器科技事業發展道路。
不等不靠 自力更生:當前,創新驅動發展成為國家的優先戰略,要建成世界科技創新強國,我們要像陳能寬等老一輩科學家一樣,不怕苦、不畏難,不等不靠,以敢為天下先的志向,勇于挑戰科技難關;以扎實的理論研究為基礎,以試(實)驗驗證為手段,以工程成果為目標,三方面緊密結合,形成基礎研究、工程研制和相關科學技術發展的良性循環。
民主學術 協同攻關:當前,我們青年人在面臨的科學技術問題更加艱深,對戰略科技支撐發展的需求更加迫切。在深刻緬懷陳能寬等優秀院友時,作為材料學院的學子,更要學習他們的創新經驗和精神作風,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斗。
陳能寬學長一生默默奉獻著光和熱,始終以共產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,為青年科技工作者們樹立了一個標桿,直到2016年在北京逝世?!按盒Q到死絲方盡,許身為國終不悔”。這是一位兩彈一星元勛的家國情懷,更是共產黨員的絕對忠誠。生活在這片孕育了陳能寬這位杰出科學家、優秀共產黨員的熱土上,我們更應學習他為祖國矢志不渝的獻身精神、嚴謹縝密的學術風格、創新求實的探索精神,做到不忘初心,牢記使命,奮發有為,砥礪前行!